高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探索
智能工程技术学院 秦媛媛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新时代对教师提出新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好专业知识,也要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协同合作、共同育人。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探索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途径。
2019年1月,学校发出制定2019年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的通知。通知中新版专业教学标准模板新增课程思政模块,在课程教学标准模板中新增思政目标。课程思政项目被确定为2019年学校重点工作目标。2020年学校开展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方法,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途径。这意味着,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课程观的转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明确思政教育目标是课程思政实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受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政素养的限制,不能从宏观上深层次去引领学生,会停留在讲名人成长故事、用榜样激励学生成长的表面层次。而思政课教师,精通专业的思政理论,拥有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但他们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还是很难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到一起。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脱节,不知道讲什么、讲起来很生硬、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三、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高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探索》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课程思政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高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
在讨论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基础上,以构建《网络互联技术》“思政+”课程体系为例,重点阐述了协同育人的实施方法。以课程为单位建立教学团队,课程授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组。课程组内设组长负责统筹规划课程建设,课程授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采取结对子的形式,一对一帮扶互助。课程组教师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是现场会议、网络会议,甚至是语音会议。时间、内容灵活多变,可以是一个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安排,还可以是针对某一个教学问题的讨论。教研活动按计划有序落实,是协同育人的制度保证。思政点如何融入到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步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如同盐溶于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程组需要从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创新课程考核方式、修订专业教材、加强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协调统一。专业课教师承担课堂实施,思政课教师参与听课,根据自己的思政课教学经验进行必要指导。专业课教师擅长专业知识的教学,思政教师更善于思政理论的教学。本课程组思政教师,创建了“理论认知+案例研讨+实践探索+调查研究”四步教学法。根据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实际调整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综合运用讲授、案例研讨、视频观摩、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还需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讨论课程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等。课程组及时收集汇总教学成果,为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螺旋上升提供支持。一份新修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新大纲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添加思政内容修订完成,注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内在协同;一套面向思政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重点说明教学活动、教学成果、考核方式等;一套体现思政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PPT、照片、文字等;一套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教案,其中包含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等内容。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发增加思政教学内容的教材、拍摄课堂教学视频,用于课程组教学研究。
3.总结阶段。
自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来,课程思政推广工作已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发挥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作用,协调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试点“一名思政教授(博士)联系一个学院,一名思政教师支持三个专业”的“1113”模式,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课程负责人制定周密的教研计划,课程组定期召开教研活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法研究从宏观上把握适合专业学科特点的思政教学内容及方法,微观上针对某一个思政目标进行教法研究。课程组采用说课的形式,请有经验的教师先讲,其他老师补充、完善,完成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有计划地讲课、听课。评课教师根据听课体会,提出中肯的建议。通过课程组的沟通、评议,集体研究确定某一思政点的教学设计修改方案。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思政教学育人水平。
课程思政是一项面向思政育人的教学改革,判断是否在专业的课堂上到达育人效果,要有明确的指标,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第一,全面考核。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课堂教学实施学生的满意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是否有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等都是考核标准。第二,规范考核。按照完整的考核标准,定期对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组进行考核。查漏补缺,激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不断改进提高。
目前,大部分院校还处在课程思政的改革试点阶段。但课程思政绝不仅仅只是一次教学改革。课程思政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一种方法,是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方法。在全校范围内,通过课题探究、教师表彰、教师沙龙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人人探索、课课实施育人氛围,促进课程思政全面落实。
四、结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引领课程,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工作的拓展、深化方法。课程思政的推广是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发展为所有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实施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