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专项课题——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主渠道研究

发布者:彭敢发布时间:2020-12-22浏览次数:10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主渠道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导杰

一、研究背景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以专业课程为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无声”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融入思想价值引领。2020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全国许多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思政“1113”实施计划,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二、研究思路

以突破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程价值目标标签化、课堂价值引导机械化问题为导向,提出富有创新性对策建议;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学校及专业课程特色,谋划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撑点和着力点: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本课题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体系,横向架构有三个支撑点,即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纵向架构有三个着力点,即地位——举措——成效。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实践完善法。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其一,某些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是价值观塑造而仅仅是人文素质教育或职业道德教育;

其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中的价值观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是有机融合而是标签化;

其三,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能润物无声而是机械化。

基于我校课程思政科研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和主战场、主渠道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是破解课程思政建设标签化、简单化的前提和基础。

重视专业教师日常思想政治学习(党员教育)。领会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在实处干在实处。今天的00后大学生身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我们教师作为打造“梦之队”的“筑梦人”,有责任引导其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创新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联手合作机制。“五有”——教学科研团队、集体备课制度、经验交流的网络交流平台、教务处-二级学院-教研室的三级培训体系、听课观摩的主题活动。

2.课程建设实现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到价值维度提升

扭转高职院校长期的“重专业轻思政”现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思政课显性育人与专业课隐形育人统一。实际上,所有学科、专业、课程都应该有正确的价值立场作为支撑,教育的价值中立在本质意义上是不存在的。“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不是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的被动无奈选择,而应是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与国家民族发展荣辱与共的积极选择。专业课教师不仅专业课时长,而且兼有专业实训、毕业实习、论文答辩、甚至技能大赛、就业创业等等指导工作,以其教育对象纵深为特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教师能强化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育人工作由课堂教室延伸至实训室、实习基地和技能大赛现场,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做大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之一,除此之外还应坚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为重点。

坚持所有专业课程共同一致的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又办出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我国经济、管理、法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要有新的境界,消解西方自由主义、以资本为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经济、管理、法学类专业课程理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劳动光荣”理念,矫正“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滋生狂涨,提炼自己狂热、浪漫的想法,与祖国人民同行,做堪当新时代大任的奋斗者。

传承厚德载物、经世致用、实业报国、敬业诚信等财院优良传统、打造翔宇文化等区域品牌,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大国三农”情怀等专业品格。

3.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大学生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统一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名人故事、“意义、作用、原则”等知识点的思政资源,制作蕴含课程思政元素课堂教学的教案、备课笔记、课件,通俗易懂,力求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采用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规律的课堂教学方式手段,积极创新“案例视频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翻转课堂、实践调研”等课堂育人方式,关注大学生的内化和践行,力求春风化雨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四、问题与改进方向

1.课程思政体系不成熟

真正成熟的课程思政改革应当是“点线面”形成体系,由于能力水平等的局限,现如今部分内容更多以“点”的形式存在,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并完全未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2.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备课、上课、教学考核等很多环节与内容是由专业教师群体所推动的。但是教师团队水平参差不齐,对课程思政面上的理解把握都还存在一些欠缺,部分思政点还不是非常“契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还不够紧密。

3.思政改革还需长期全方位坚持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是通过一两节课就能锻炼的,而是需要长期全方位的强化教育。要深入挖掘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所蕴含思政元素。此外,团结互助、善于沟通的学生活动也是学生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必要途径,可以利用学生小组调研讨论、情景演练等方式在课堂上增加学生思想沟通交流的机会。用好课堂主渠道,让思政工作渗透教学环节。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团队成员将继续加强学习,加强学校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所承载的育人功能,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与现实问题、专业特点、科研方向来挖掘思政元素,在点滴事例的浸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育人本质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