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发布者:彭敢发布时间:2020-12-01浏览次数: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学生工作部  于志英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比如培养目标方向一致,内容和形式互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必须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以隐性的方式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课程思政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素质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全球各种文化思潮对当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是当下高校教育思考的热点问题。古语云: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2016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 各高校积极响应中央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放在首位。

课程思政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教育,全面落实课程育人的任务,推进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础条件

首先,培养目标方向一致。《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有效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和压力应对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调节和应对技能,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进一步挖掘潜力,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培养目标是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

其次,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内容、形式和功能上互相补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人格塑造、情绪管理、人际沟通、挫折应对、压力管理等应用性能力培养,而思政教育主要是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理想信念方面的价值引领和培育,所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另外,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以相互补充,思政教育主要是理论灌输式教学为主,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心理健康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参与体验并分享,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有着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容易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能更理性接受思政教育,内化思政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心理健康教育把握正确方向。所以,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在内容、形式和功能上互相补充。

第三,心理健康课程具备思政教育隐性课程条件。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在内容上也有和思政课程相重合的部分,只是讲课的视角和形式不同,比如心理健康和思政课都可能讲到生命教育,心理健康主要是从心理危机应对视角切入,而思政课可能从生命的社会价值的视角切入。两个课程主题相同,视角不同,讲课的形式也不同,思政课可能多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而心理健康课采用体验式,活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内化。学生反应更喜欢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学生在校园环境中,习得一些无计划性的、非有意识的、没有预期性的价值理念或知识能力。因此,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隐含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一些条件和功能。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目标。 2017 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 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心态如何,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心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在培育大学生健康心态和人格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而促进大学生德、育、体、美、劳五育共同发展,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必须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一方面在内容上,在立足本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隐形地增加一些思政的元素,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塑造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尽量避免明显突兀地植入思政内容,为了课程思政而强加拼凑,引起学生反感,从而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和逆反行为,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途径微探

首先,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的心理困扰进行设计,主要包括自我认知、人际沟通、情绪调节、压力管理、恋爱心理等方面内容。如何在这些内容中,隐性地加入一些思政元素?比如,在人际交往专题中,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案例会挑选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比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常发生的人际沟通案例进行教学讨论。课程思政理念下,可以多增加一些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建国初期,领导人和外国建交的案例故事,一方面学习伟人在人际交往时睿智和大局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学习伟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原则与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素质。比如: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外交活动中遇到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问: “你们中国人,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偏要叫马路呢?周总理睿智地回答说: “因为我们中国人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其次,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主要以参与体验式教学为主,主要有创设情境,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心理健康课程也可以增加一些思政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比如辩论法,参观法等,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参观体验并内化。比如参观周恩来纪念馆,了解恩来精神,引导学生讨论恩来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如何从利他心理视角去理解雷锋同志。

第三,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心理学来源于哲学,我国有着悠久的哲学历史,一些心理学的理论虽然很多来源于国外,但大多能从我国哲人的思想里找到源头。比如情绪管理主题中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我国中医理论就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强调要顺其自然,儒家文化强调要修身养性,佛家的禅修与心理的冥想和正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培育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发挥学生主体性功能。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获得信息和资源的渠道很多,如果我们再照本宣科地上课,势必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学生可能沉迷于手机。心理健康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身心和专业特色,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拓视野。比如视觉传媒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让学生团队协作,自主寻找与心理健康课程主题相关的素材和内容,然后发挥他们的专业特色,让他们进行拍摄,剪辑,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并学习。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五,结合思政目标进行课程考核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考核评价主要采用课堂到课率,参与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多元化过程性评价标准。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就要将思政目标实现情况,学生的理想、信念、心态和行为等精神面貌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在作业方面,在情绪管理方面的课后作业,如何从个人情绪和心态分析上升到民族情绪和心态,如何分析我国一带一路政策下,我国各族人民的情绪和心态,其他国家对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情绪和心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一带一路政策与相关各国在利益上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形成利益共同体,并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蓝图和大国心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六,不断学习,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方面的理论素养。教师要不断学习中央文件精神,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对课程思政的落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思政对很多教师来说也是新理念,教师要不断学习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方式,挖掘思政元素,能更好地将思政内容与心理健康内容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不断学习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信息化素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要不断学习心理学专业前沿知识的同时,了解当下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要不断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学习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2]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云南教育 (视界时政版)2017(3)4 5.

[3]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62-65.

[4]2017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5]钱江飞.高校思政教育隐形课程研究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5)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