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下的平面设计
与制作教学路径探究
法律与人文艺术学院 王真真 傅 俊
摘 要:课程思政的建设是高校立身之本,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高校在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类课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文章以“平面设计”课程为例,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典型的案例融入课堂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实现艺术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因子;平面设计;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 成协同效应。”[1]自此,高校不断加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2019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
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印发实施《纲要》,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至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关乎高校立身之本,是高校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战略工程[3]。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讲,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因子,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课堂实施,正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文章以此为例,挖掘探索其存在的思政元素和教学实施路径。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多的是针对学生技能的训练,思政课程的学习则多数为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但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单纯的思政教学枯燥无趣,效果并不理想;专业课的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文化底蕴差,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待培养,因此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同样也变成了专业课程教师首当其冲的任务。
2.思政融入的基本思路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如何树人?专业课程中要把握以上观点,“育人”先“育德”, “德”是做人的根基,“育人先育德,做事先做人”,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即使人才再优秀,学问造诣再深,那都不能对社会和国家作出多大贡献。相反,甚至还可能危害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的第一目的就是“传道”,即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所谓的“授业”——传授知识技能教育,可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突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大到爱国和民族,小到心存善念,心存大爱,心善则美,心纯则真,懂得学会感恩,感悟思想的伟大、情感的细腻、制度的美好。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进去,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将思想和技能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对于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规范以及情感价值的培养,引导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准确辨别,注重他们文化素质培养,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思想及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和对文化传承的引导、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将其融入课程学习之中。鉴于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必要时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专业技能培养,培养“责任担当”,实现传道授业、育人育才的有机结合。
3.”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
3.1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课程的目标如何确定,结合专业特色和学情分析,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共同合作,确定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因子,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知识目标:系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知识点中的思政因子: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以及东方、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作品,能让学生掌握专业设计理念的同时,准确把握知识结构,通过知识模块的重组、延伸、解读、德育内涵挖掘、由多个思政点形成一条思政线,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将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为一体。
能力目标:通过知识模块的重组、延伸、解读进行项目实践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工匠精神。
素质目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仁爱精神、大国情怀。从弘扬传播正能量到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将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培养“责任担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划分模块化教学,思政因子切入到每个知识点之中。内容选择案例教学,从内容到知识点,层层递进,思政元素自然融入,知识技能与思政“同向同行”,教学内容“思政”如下表所示。
序号 | 知识点 | 实践内容 | 思政因子 | 成效 |
1 | 平面设计 基础知识 | 经典案例 讲解 | 爱国因子、工匠 精神,职业素养 基础知识 | 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掌握职业素养技能,能用正确的爱国观欣赏设计作品,树立深厚的爱国情感、理性的爱国,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 |
2 | 邀请函版式 设计 | 商用邀请函设计制作 训练 | 诚信意识 知识产权 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用职业规范约束设计培养学生执着的敬业精神与艰苦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
3 | 文字版式设计 |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文字排版设计训练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润物细无声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设计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同时增强创新创造能力。 |
4 | 图文版式设计 | 地方非遗博里农民画版式设计训练 | 地方文化 非遗文化 运河文化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发掘地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5 | 书籍装帧设计训练 | 中国传统 节日书籍 封面设计 | 中国传统节日 |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记录了自古以来先民丰富商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传统节日书籍封面设计,使学生了解并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 |
6 | 招贴海报设计训练 | 校园文化 海报设计 公益海报 设计 | 校园文化 爱国、廉政、 和平 | 培养学生科研钻研,拼搏上进的信心,通过真实案例的设计,培养学生创意能力及分析同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心专业及学校发展、培养创意创新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3.3教学方法“思政”改革
当代化的高职教育,在信息媒体时代,多样化的信息化手段促成了多元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授,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参与进来,从教师“讲”到学生“查”,再到学生“做 ”、学生“练”,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便在于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课题的实践性、活动性,情感和体验。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客养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思政因子贯穿于教师的“教”,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知识结构,制定合理教学内容,无不体现了教师认真、严谨、自律,以身作则,做出正确的示范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分层教学、讲训结合,融入信息化手段,素材的选择也都体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和爱国情怀。
课程思政体现了学生的“学”,从”课前安排”到“课中学做”再到分析素材资料、素材训练,在无形中按照教师的言行举止去执行,在具体和上课任务过程中对学生对知识点深浅的把握、深入研究,也是对知识体系和知识系统的理解把握,过程中把严谨治学、精益求精融入课堂,对作业的高标准、高要求,更多的是对工匠精神的普遍体现。
平面设计与制作教学方法中挖掘案例中本身蕴含的思政因子,文化内涵将其扩展,例如版式设计案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本身就带有浓郁的爱国情怀,课堂上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知名教授的讲课、微视频的播放,多学缘结构专家参与到教学活动,将带给学生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收获,更多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引导,鼓励学生多维度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价值。
3.4教学评价“思政”探索
课程评价一般采用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过程性评价方式,过程考核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期中测验、单元测验。思政目标和专业课程融合的标准在于,学生能否自然接受,课堂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内容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考核过程中,根据每个单元案例作品的立意、思政元素、创意、创新、工匠精神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课程教学团队加入思政教师共同评价参与成绩评定,二者的结合,使得评价更加多元化,更多的是将引导学生关注专业技能背后的态度、精神和品质,只有将两者互相融合,才能实现对学生价值理念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德技并修,成人成才。
结束语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收获的是知识、技能和实践的培养,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课程思政育人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真正的目的是要引导大家回归“四个自信”,培养责任担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完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最终实践立德树人的终极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2]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17 (2):1- 6,15.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9.
[4]黄璜 何培华课程思政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策略探析———以梧州学院“包装设计”课程为例 湖南包装 2019 10 135-137
[5]程德慧.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 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3):72-76.
[6]卢晓燕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以设计构成课为例 湖南包装 2020.4 137-140
[7] 王芳 浅谈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融什么”与“如何融”《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
[8]王学俭;石岩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276)《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优先出版)》-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