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为例
物流与交通旅游学院 石京杰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根本任务,为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孤岛效应”,本文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为例,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课程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方面从教师自身素养、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思政建设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套索;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融入
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内容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就要求高校教育不仅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要在其他课程和教学环节中探究新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而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重要核心课课程,承担着重要的知识、技能和思政素养的教育任务,是相关专业课协同育人的主阵地。我们课程组教师在进行多次参会学习,广泛的调研基础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把思政元素贯穿在教学的相关环节。课程实施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工作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开拓专业教学工作的新局面。本文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内容总结如下:
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3]。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4]。因此,课程组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1.1 提升任课老师的自身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思想品德与人格修养甚至为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树立起可亲可敬的师长形象。教研室结合本校二级学院物流与交通旅游学院,真切重视和关怀教师,使教师将这种关怀转化为积极地工作态度。
教研室注重每位任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日常注重强化教师职责,磨砺教师意志,同时,关注教师的情绪,对教师的负面情绪及时进行疏导,使教师把积极乐观的一面展现给学生。
任课教师注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对学生状况深入了解,对学生生活、学业上的问题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开拓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
1.2 强化任课老师“打破孤岛效应,协同育人”的意识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的任课老师都是理工科出身,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专注于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开展讲座,专题报告而进行典型经验交流与案例分析,进行现场观摩等一系列课程思政方面专题培训,使任课老师认识到,思政教育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每个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而不仅仅是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和党团组织的任务;使任课老师认识到,树立正确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改革,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是每个老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1.3 加强任课老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任课教师能否中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决定着课程思政目标能否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研室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组定期召开集体教研活动,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等来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课程设计。课程组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的师资培训机会,鼓励和动员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提供的校内外培训,教研室规定每位参加过课程思政培训的教室都要在教研室和课程组内部进行汇报交流。同时,教研室组织教研团队和班主任、班级思政课任课教师、辅导员组成思政协同教育团队,通过线上与线下途径来交流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精准课程思政。
课程组具体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实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课前准备环节,梳理课程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实施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课中,根据课前准备及各种途径把握的学生思想动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课后,通过调查和总结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思政课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
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中课程思政的融入途径
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基于好的课程建设。因此,课程思政必须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特点,尊重课程建设规律,这样才能使课程思政自然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课程组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方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思政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3]结合文件精神,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本门课课程特点和所挖掘出的元素,在不减少专业知识讲授,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自然的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绪论中,引入课程知识点中,融入大量案例与社会热点问题中。课程思政融入点和元素设计情况见表1。
表1 课程思政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课程内容 | 授课要点 | 思政教育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
模块一 概述 | 安全内涵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学习方法 | 学科交叉带动城轨安全管理发展,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多思考的习惯 通过重点讲解人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感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
模块二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基础 | 安全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可靠性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预防理论 | 通过安全相关概念相互关系的学习,教育学生采用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 在可靠性理论讲解过程中,要客观理性 引导学生具有忧患意识,看问题放眼长远 引导学生具有忧患意识,看问题放眼长远 |
模块三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 安全生产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 运营管理办法及相关规章制度 | 培养学生的自觉法制意识,树立法治思维 融入底线思维,引导学生具有强烈岗位责任感 |
模块四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方法 | PDCA管理法与运营安全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 | 引入辩证思维,要学生立足长远,遇到挫折不气馁,事务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对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对比,教育学生物尽其用,辩证的看待问题 对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对比,教育学生物尽其用,辩证的看待问题 |
模块五 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管理 | 危险源分类及辨识内容 危险源评价和控制管理 | 引入系统思维,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辨别危险源 引入辩证思维,具有全局意识 |
模块六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与客运管理 | 行车安全管理
客流组织安全管理
| 通过行车事故案例的分析,引入爱岗敬业,安全意识的培养 通过客运安全事故的分析,引入辩证思维,服务他人的思想意识 |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采用案例是教学,通过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利用安全管理方面相关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未来的岗位责任。在课程中引入的案例均为各城市地铁公司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这样可以有效触发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课程中引入大量案例,是学生意识到,每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地铁事故,96%的事故时人为原因。如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中引入2008年“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事故案例,事故中,由于济南局对施工文件、调度命令管理混乱,以文件代替临时限速命令,列车超速,导致列车脱轨并侵入对向线路。事故造成70人死亡,416人受伤。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在地铁运营过程中,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站务员与列车司机肩负的重要责任,让学生建立“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的观念。
课程组教师还联合其他教师建立相关思政教育案例库,在网络上搜索经典案例,进行归纳、分析、提炼,并搜索相关案例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易于接收,自主建立起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让过去告诉未来—典型地铁事故案例》,可以将其融入不同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
在教学手段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教研室和安全管理课程组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结合的基础上,引入“智慧职教”“学习通”微信群、QQ群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来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建立QQ群引入“微课堂”概念,把专业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为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课程开始前就建立QQ课程群,规范群内日常管理,课后将一些相关的案例,时政热点传入群中供学生讨论学习,创建了新的课程思政平台。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走上讲台。课程开始前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节课教师会提前将学生需要讲授内容和要求发布到QQ群,小组内同学做好分工,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作报告,并且采用PPT汇报展示。其他学生也会积极点评引导,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翻转角色,自己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角,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
目前,科技的进步,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没有增加课时数并且没有弱化专业课知识点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概述,课程教学知识点中融入大量案例与社会热点问题;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通过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座谈与调查问卷,学生普遍对这种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持肯定态度。在这种教学内容与方法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程中融入的思政案例中蕴含的道理对他们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同时,翻转课程,学生授课的教学方式也使得学生从以前的不敢站在讲台上转变为争先恐后登上讲台做个小老师。既落实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又提升了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思政的开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4 结语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课程教学中,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为例,探索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途径。通过融合,学生在掌握安全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理解了个人的社会责任与岗位责任,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转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学习。“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思政的开展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要遵循教学规律,突出课程的学科特点。专业课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载体,所以一定要打牢专业课这个基础,保证专业课的含金量。避免过度挖掘思政元素导致喧宾夺主。(2)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本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背景和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课程与思政交融,教书和育人互促[N].光明日报,2020-6-6(03).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S]. 教高〔2020〕3号,2020-6-1.
[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28-29.
[5]张海龙.“发酵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 https://doi.org/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