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的“经济”解读
经济管理学院 陈 曼 周永刚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教育学生把自己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为祖国、为人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定位。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一、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最近几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教师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探索,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期望实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持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通过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改革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和引领青年学生。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市场营销这门学科是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市场营销学虽然脱胎于经济学这个“母体”,但它已经成为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上的管理应用学科。正如他说:“经济学是营销学之父,行为学科是营销学之母;数学是营销学之祖父,哲学是营销学之祖母。”作为一名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师,笔者尝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经济学基础》关于“经济”的定义,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除了掌握西方经济学思想,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国传统经济文化的认识。
二、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运用
本文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19 市场营销班《经济学基础》第一堂课为例,讲述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经济”这一概念。
教学中先向学生抛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经济”? 笔者听到最多的回答就是“钱”、“做生意”。这些答案不禁让人反思,有“社会科学女王”之称的经济学在学生眼里仅仅是赚钱的工具? 笔者继续发问:“各位同学听说过的经济学家有哪些?”预习过课本的学生可以说出亚当·斯密、凯恩斯、大卫·李嘉图等在西方经济学中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第三个问题:“你们认为商鞅可以被称为经济学家吗? 那么管仲呢?”这时,笔者继续向学生发出“灵魂”三连问:“经济学是什么时候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那么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不存在经济吗? 古代中国经济是依据什么理论发展的?”
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入“经济”一词本来的涵义:最早指的是管理家庭财务的方法和习惯。到了近代,逐步扩大到治国理政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以往的用法和习惯,就把这门学科称之为《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后来又被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阿费里德 . 马歇尔改为“经济学”(Ecnomics)。现代通常提到的《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甚至是更广泛的层面来思考“经济”的。西方传统观点认为:“经济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各种活动。”微观经济学讨论资源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相关问题。讲到这里,可以向学生这样解释:假如把西方的《经济学》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那么这一整体活动开始于生产,终结于分配,中间过程穿插着人们生产、储蓄、交换等其它各项活动。
为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度强调:尽管西方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学》有各式各样的定义,但他们对“经济”一词却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或者说他们对“经济”的定义比较含混不清。大部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这个词是一个顾名思义清晰自明的实体,根本无需另下定义。故此,直到今天在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的定义仍旧处于混乱状态。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表述。
在我国古代,公元 4 世纪初的东晋时期,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出自《晋书纪瞻》)。不仅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还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隋朝王通在《文子中说》第六卷中提到“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基本涵义是如何治理国家、拯救庶民。主要包括一个国家如何理财,怎样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军事、政治、法规、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清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左宗棠曾为卧龙岗诸葛草庐题写一副对联:“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幅名联里所提到的“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的意思。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经济”代表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非名臣大将所不能承担。能做到“经济”二字的人必须文能兴国安邦,武能抵御外侮。而在西方,直到 1972 年Lerner 才提出经济学对于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我国拥有领先世界 1 000 多年的先进经济思维。通常课上到这里,同学们眼底的疑惑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于国家先进思想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同学对于中国的经济学产生了兴趣,这个时候正是给他们讲述更多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的好时机。同学们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能看到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远见。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学“经济”就是学“做人”。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继续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大学生如何做人? 做什么人? 标准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才能与新时代中国发展相匹配? 中国古人是如何做人的?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思想,告诉学生“经济”是经世致用的“外王”事业与“内圣”的和谐统一。只有先将自己修行好,才可能去治理他人,治理社会和国家,对内,做好自我修养,对外,成就一番事业。
中国优秀传统典籍“四书”之一的《大学》就曾明确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做人要发扬光大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三大纲领”的具体步骤。我国古人正式遵循“大学之道”中的“三纲八目”去学习、实践、为人、处世。“大学之道”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最高境界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我国古代“经济”最外向的表达,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八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道德修养。
2018 年 5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的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这个时候学生可以意识到:经济资源的特点除了“稀有性”和“稀缺性”外,还应该具有一个特点“德、行相应”。财富既然是善德的结果,那么经济风险的规避就应该是一个弃恶扬善的道德伦理的行为问题。所以在研究经济行为的时候还应学习商业伦理(Business ethics)。西方经济学在衡量“最大化”的时候用上了财富、收入、盈利、租值和功用五个指标。而中国古人的衡量概念是福、禄、寿、喜、财。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概念更广大、更人性。是以人为本,而不是简单的“商品”堆积。
中国的经济社会把“道德资本”也看作是经济运行的重要资本。现代社会人类的需求不仅仅是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当中被唤醒。所以,更高层次的经济学应该致力于救助和实现人类整体的物质和精神追求。曾子曾说:“德者,本也,才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哲学角度来说,笔者告诉学生一个结论:“经济”其本质问题是一个道德行为问题,属于商业伦理范畴。
在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向学生进一步阐述:由于根植在不同文化土壤上,义利并行、伦理贯通、性相不二、道术兼备的体悟式、践行式的中国“经济”学,与偏重自利、伦理薄弱、执着事相的分科式西方“economics”在层次、境界和通达方面产生了本质的差异。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教师希望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中国的经济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运用本土经济智慧,而不是完全听从西方经济学的成果。中国历史也好,世界历史也罢,都表明:经济的本质是道德、伦理、德行的外化,遵守这一伦理道德经济自然兴旺发达;违反这一伦理道德国家社会必然动荡衰败。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本次教学:经济因德而兴,败德而亡。
三、结语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让学生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增强“四个自信”。当然,就像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所说: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必须长效化、常态化,务实有效、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黄保刚.当前形势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新思维[J].商,2014,19
[2]李侠.把科学文化嫁接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N].中国科学报,2019 -05 -10(5)
[3]贾卫东,钱锐.论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4]孟小果.“课程思政”在德语文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格林童话》为例[J].戏剧之家,2020,3
[5]曲天明.高校专业课融入思政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模式研究———以《国际经济法》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20,3
[6]程佩,沈秋莲,胡素敏.中国医学史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与路径研究[J].中医教育,2020,2
[7]汪波.“课程思政”融入高职空中乘务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以《客舱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福建茶叶,2020,2
[8]周亦文.通识课程的育人价值意蕴及育人现状探析———以高职医学院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