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基于协同育人理论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研究

发布者:彭敢发布时间:2020-12-16浏览次数:10

基于协同育人理论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潘亚兰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指出,新时代教育应当以德、智、体、美、劳为目标,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作为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一项有力的途径。此外,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满足构建三全育人思政工作格局的要求,还能够促进培养社会主义大学人才。目前,多数高校都已经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理念以及实施路径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论文即在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下,探讨了课程思政实施的体制机制以及工作模式的构建,为高校构建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工作模式

 

引言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高校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高校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的前提是推动其它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1]。因此为了更大程度的发挥其它课程的价值引领、道德教育功能,需要在传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上,深度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课程的教育融合。以此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促进各大高校思想政治课与其它课程的协同育人。现今,各大高校都已经展开了对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积极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十九大的指示。课程思政对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是目前各大高校的主要目标。

1基于协同育人理论的课程思政

1.1“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上的综合教育理念,指在教学过程中全程进行,涉及全部课程、所有参与人员,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向而行,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理论的指导下,想要实现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其它学科课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育人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培养学生成才的目标放在首位,这就需要高校内的所有课程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有教师都应当承担育人成才的责任,将课堂变为育人的主战场

1.2“课程思政的特征

想要办好课程思政,首先得明白课程思政的特征。总的来说,课程思政一共有三个特征,分别是:整体性、创造性以及融合性[3]课程思政的整体性是指高校的管理层以及教师都需要参与进来,所有的课程都必须包含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育人为主,从而在大思政的背景条件下,形成教书育人于一体的课程理念。

课程思政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在高校的课程中,充分融合知识传授以及价值引领。在课堂上,不仅采用直接教化教育的方式,也将隐性渗透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理[4]。此外,发挥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能够将显性教育的功能内在化,从而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转变,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的融合性:融合性是指高校需要在课程中加强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育体系当中。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更加注重课堂设置的系统性,渗透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此外,课程思政在日常管理中要求更加明确,能够让高校学子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3在协同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理念紧密相连。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新方向,即是从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为前提,能够充分发挥各类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线,充分挖掘各类课堂的思政内容,并发挥其德育功能[5]。从而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进而推进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模式。课程思政在实践中与协同育人一脉相承,当各类课程都开始探索协同育人,并发挥其思政的作用,便能够提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以及影响力。此外,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工作,有助于提升高校学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大学人才。

2构建高效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理论基础

2.1“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理念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对各大高校来说都是一次有力的教学改革,为了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应当遵循下面四个相统一的理念。

 (1)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念: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独特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知识内容传授上与其它课程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最终本质都是以育人为目的,也就是说,无论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多大,都不会影响到其教育成才的功能。所以说,所有课程都必须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

 (2)“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立德树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原则。立德树人两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在本质上有着深刻的联系[6]。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过程中,一方面,以道德教育为主导,让道德教育成为树人的途径;另一方面,树人的目的在于更好的传承道德教育。

 (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理念: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助于解决各类课程之间的配合问题,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要加强隐性教育,同时在教学中也要坚持显性教育,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的优势。从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理念与机制在实践中的互补统一。

 (4)全员育人与精准培养相统一的理念:课程思政除了需要全员参与之外,还应注重对优秀教师的培育和指导,落实工作富有针对性、精细化。在探索分类培养的过程中,根据各个专业的特色,针对不同的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具有差异化的课程思政。在精确培养方面上,要立足特殊性,反映特定知识门类的特定需求,要探索他们的知识门类对于社会分工职业的责任和伦理要求,促进分类教学的改革。

2.2“课程思政实施的理论依据

(1)目标同一性:马克思提到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便是教育,在现代社会主义的高校中,探索高校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应当以人为本,注重立德树人,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能深度融入其它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中[7]。从而促进高校学子在吸收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不至于落后个体能力的提升,亦可体现出高校各类课程在思想政治育人方向的同一性和一致性。

(2)课程文化性:从斯宾塞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每门课程都有着各自的文化集合,一门课程的发展势必离不开其相关制度、文化以及内在精神的发展。同样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挖掘课程的文化内涵,将其核心价值观文化精神同专业知识技能一同传授给高校学子,从而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德育功能。

 (3)教学有效性:为了让教学达到预期,丰富高校学子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离不开教师这个重要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循序渐进,尽量让知识内容更加生趣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需要高校具有更加科学化的教学工作模式,以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3“课程思政实施的体制机制

3.1动力机制

(1)教育体制改革的牵引动能:课程思政不仅能够表现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意志,也是也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体制改革的行动呈现。课程思政的推进和探索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同样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创新育人的实践探索。此外,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破除以往的体制机制障碍,离不开教育体制改革作为牵引动能,从而培育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人才。

(2)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推进动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需要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来说,思政课程更加注重对的培养,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前提,促使学子增长见知,加强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学子身心教育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推进动能。

(3)队伍建设的激励动能: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它各类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力量。并且,教师的水平高低以及教学积极性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改革的质量,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以及对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3.2监督机制

(1)资源整合,监控教学运行管理质量:课程思政的展开需要多个学科协同配合以及每门学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实践创新要以理念为基础,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都应当破除陈旧观念,将教育教学改革放在首位,拥抱开拓精神,摆脱思维束缚,把上级的决策、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协同合作,融合课程特色优势:发挥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门类学科有所融合的地方。在教师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互相监督,将培育学生成才放在首要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成才特点,除了熟悉所教课程外,对其它学科、其它领域的相关知识也应当有所涉及,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并将这些知识熟练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上,从而增加课堂的感染力。

(3)科学督导,强化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教学督导制度执行,对于课程政治纪律不容马虎。在教室的评价机制中融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情况,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制定专门的考察细则,并最终反馈到教师的业绩当中,从而强化教师的使命感。

3.3评价反馈保障机制

(1)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是课程思政工作模式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应道结合本校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评价体系,促使教学重心转移到立德树人的方向上来。在评价机制上,可以采用教师学生双向打分的制度,具体可以对教学满意度以及最终教学效果进行打分。

(2)服务于教学质量评价价值的实现:为了让评价机制的具有实际的作用,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体现在评价的最终反馈上,所反馈的内容又促进教学的改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价值。

4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构建

4.1更新理念,明确标准

立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课程思政工作模式中首要任务就是:更新理念,明确标准。高校从育人的角度出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谁培育怎样的人,将视野摆放国家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明确育人育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职责。对于各类课程的教育理念要进行更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有机的融入到其它各类课程的教学当中,让专业课程不仅能够育人,更能立德,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传达的一体化。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也应当是各门课程评价机制的参考标准,构建育德与育才有机融合的工作模式,进而培育出拥有良好品德、专业技术能力、国家集体荣誉感以及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4.2构架制度,协同育人

制度的构建是课程思政有效展开的基本保障,构架制度是促进协同育人的有力条件。为了构建高校教育的新格局,各部门之间必须协同合作,打破交流的壁垒,让全员全教师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到思政课程工作模式的构建当中,从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高校党委作为领导层,在组织机构以及完善机制方面,必须将学子的成才作为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关考核规定。为了将其它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并行育人,相关专业教师应当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课程体系。此外,教师在育人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深入教学改革,丰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正确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反复摸索思考的问题。

4.3体系科学,资源建设

科学的体系,丰富的思政资源是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构建的核心。针对思政元素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发挥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同时改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理清其它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要注重突出价值引领、创新精神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在校园内外,打通课上课下,将专业实习与思政相结合,实现多主体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政思想。因此,高校需要构建资源对话平台,方便思政教师同其它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监督,发挥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的实际效用,并将其影响力辐射到各个方面。所以对于各门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掌握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外,还需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专业课程,并具有将其传授出去的能力,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实现课程思政的实际效用。

4.4动态评估,调整优化

如前所述,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是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有效展开并持续调整优化的有力保障。评估机制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只有完善的激励体系才能促进教师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除了建设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外,还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建立动态的评价制度。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从考察政治方向出发、评判其挖掘的思政元素是否合理、教学是否科学严谨、最终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差距等等。最后学生以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以及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参考,进行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制度,双向评估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实践效果

结语

通过阐述高校建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客观性,指出了高校未来教学育人的主要目标和方面,在协同育人的理念下,课程思政成为高校三全育人实践的重要抓手。无论是基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实现专业课程隐形育人向显性育人的转变,实现思政教师育人责任转化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将是高校探索未来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贾书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8)119-126.

[2]李欣静.高校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国际公关,2020(08)53-54.

[3]王德炎,谢今.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12)11-15+21.

[4]张华,张新惠,静行,王聪,邢洋,闫晓望.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97)101-103.

[4]刘亚楠.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管理观察,2020(15)132-133.

[6]尹亚冲,孙琳琼.“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及其实践路径[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2)106-109+120.

[7]胡琴.“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