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研究论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发布者:彭敢发布时间:2020-12-02浏览次数:10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潘亚兰

  要: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简称,通常会贯穿于我们整个求学阶段,但仅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教育理念,以实现立德树人为目标,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类课程加以融合,构建全面立体的、系统的育人体系。人们之所以会混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概念,是因为以往固有思维的约束以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欠缺。本文将围绕课程思政进行阐述,分析其内涵特征、问题对策,加深人们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现存困境

 

1课程思政的内涵及特征

1.1“课程思政的内涵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总书记的话揭示了课程思政的目标、方式及本质,即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讲究在各级各类课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育人的长远效果。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它并不是思政课程,所以不能把开展课程思政当做一门新增学科去研究探讨;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活动,但它并不是额外增添的教育活动,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课程之中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承担着课程思政的教学任务,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也都肩负着课程思政的学习任务,教师履行教育职责,学生恪守学习义务,全员参与、全过程推进,全面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课程思政的特征

课程思政的特征由其本质内涵所衍生,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目标上, “课程思政重视德育。虽然传统教育一直强调教师的工作实质是教书育人,但随着教育模式的僵化和应试教育的崛起,教师的工作实质似乎只剩教书,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培养学生三观的重要黄金时期往往被教师塞满了各种作业、习题而荒废了德育,重分轻能、重分轻德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十分必要。课程思政重德育,强调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2)方式上,采取融合的方式。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各类课程。教师通过发掘公共课和专业课中潜藏的思想政治元素,以熏陶渗透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这种形式宛如潺潺溪流浸润河滩,一点点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3)本质上,联合协同的教育活动。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仅仅依靠授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课程思政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推进,实现全面培养,联合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协同推进、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各担其责,才能取得立德树人的实效。

2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2.1 理念未深入人心

课程思政倡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在细节中渗透、于细微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但部分高校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理念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未贯彻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原有固化思维限制。各科课程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该由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育人功能。(2)只重授业不重传道。教师的职责是授业传道解惑,是教书育人,但部分教师只重视授业教书,拆分了教师的职责、教育的作用,只重前者,忽视后者,是一种渎职。

2.2 制度尚待完善

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状态、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行为表现,种种现象促使这一教育理念的诞生,它是源自实际、源自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 “课程思政建设缺少相应的统筹规划、长远设计及配套制度,主要体现为标准不规范、机制不完善。(1)标准不规范。由于处于摸索试行阶段,即便以往某些教学理念的推行取得了宝贵经验、建立了成功模式, “课程思政建设也无法照搬照抄,可借鉴性十分有限,而课程思政自身的建设标准尚未出台,必然会使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有所延误。(2)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是领导重视不足,未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没有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导致课程思政领导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因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思想认识、理论研究和经验模式都有待深入研究、归纳总结,故而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工作机制。

2.3 资源运用不足

长久以来,高校各类课程教师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专业讲授上,德育意识欠缺不仅制约了他们德育能力的发展,还使得他们不善于挖掘课程中涵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忽视高校各类课程教师的育人作用,必然导致教师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教师不能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那么该从何入手进行课程思政?只能白白浪费了课程中蕴含的宝贵资源;教师只关注学科,对外界的时事热点缺乏关注、对地方资源完全漠视,使得本来能对学生思想意识产生教育意义和积极影响的社会资源也成了摆设。

2.4 协同推进欠缺

思想决定行动,高校各类课程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导致立德树人的职责落实不到位,课程的德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甚至影响到了课程思政建设中协同推进的大局。(1)教师缺乏互助配合。课程思政尚处于运行初期,高校各类课程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经验,亟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为其提供思路、开拓思维,双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但现阶段并未做到这一点。(2)课程缺乏融会贯通。高校课程涵盖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课程就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育人功能,因此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状态,使得课程之间没有交集、无法协同, “课程思政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3课程思政建设的应对策略

3.1 深谙课程思政本质

高职院校各类课程教师都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全面深入透彻地理解课程思政本质。课程思政本质上仍是一种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唤醒教育实质中被人遗忘的部分。先育德育人,先传道授业,教育的功能不可偏废。只有深谙课程思政本质,才能在思想上重视、行为上践行,培养更多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有机结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齐头并进、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的理念就是协同育人,讲究深入挖掘各类学科的思政教育切入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融合。只要各类学科通力配合,集合力量育德育人,就能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3.3 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会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实现传授知识、塑造价值和培养能力的多元统一,因此,这项育人工程必须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使这一体系更加全面系统、立体多元。(1)构建全面的课程体系。虽然高职院校的各种类型课程性质不同、内容不同,能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知识、技能传授进行融合,实现显隐结合,构建全面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2)构建完整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囊括六大类二十四个小类,既是课程思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又是思政融入各类课程的切入点,只有涵盖这些才能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3)构建实用的方法体系。课程思政的建设应向实用性强的教学方法借力,如精读文献法、案例教学法、探讨启发法和教学实践法,结合实际选择适用的方法,使课程思政事半功倍。

3.4 完善课程思政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机制保驾护航。(1)完善领导机制。高校领导务必充分重视,切实负起责任,按照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此项工程,力争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收获实效。(2)完善评价机制。综合考量制定可行的评价标准,利用教学评价督促教师履职、检验效果,把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作为教师授课的考核指标纳入教学评价,并将教育评价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等挂钩,调动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完善激励机制。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教师的态度、思维、理念和行动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开展的效果。

3.5 保障课程思政运行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搭建课程思政研究交流平台是保障其运行的有效手段。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直接影响这项育人工程的质量,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为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一支强军。而搭建课程思政研究交流平台,更是为了保障这项工程的质量,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加强沟通、加强交流、加强互动,有助于开拓思维、推陈出新,保障课程思政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4.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思政是长远之计、是百年工程,这项工程的质量受很多因素制约,但只要目标明确、协同行动,一定能克服困境,将课程思政完美融合,培养出更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优秀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靳蓬. 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与教师对策 [J] . 教育与职业, 2014 ( 27 ) 149-150.

[2] 王璐.拟态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2015.

[3] 向武军.高校在思政建设方面的管理分析 [J] .才智,2014 ( 06 ) 20-21.

[4] 赵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9( 02 ) 65-66.

[5] 罗晓琴,李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法制与社会,2019( 13 ) 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