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检视与优化策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婷婷
摘 要:“课程思政”有独特思政育人元素、育人主体、育人方式和育人成效,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并检视当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主要存在着目标不清、制度匮乏、能力不足、方法失当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深刻领会“课程思政”基本精神,准确定位“课程思政”目标,从制度保障、师资水平提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制度设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 制度保障 立德树人 德育
“课程思政”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与“思政课程”这一显性方式不同,“课程思政”发挥着隐性功能,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不可替代作用。观察审视“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深化提升“课程思政”的制度效能对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元素
1.“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当前,“课程思政”是学界使用的高频率词汇,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热点。所谓“课程思政”,是教师充分发挥专业课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把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职业精神等内容与专业课深度融合,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教育理念。
从宏观上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依托专业课堂,引导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和储备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思政”构成元素在形式上,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隐性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法治信仰、职业精神与道德追求等内容。“课程思政”要体现家国情怀。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要精神力量,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培养个人品德、凝聚民族精神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课程思政”要体现道德追求,表现为奉献精神与拼搏精神。奉献精神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徳,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拼搏精神是指在一定理想、信念驱使下,拼命争取、全力搏斗的意志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
“课程思政”要体现职业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由多种要素构成,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等方面。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源于职业精神,又服务于职业发展。
“课程思政”要体现法治精神。良好的法治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法治素养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动力,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问题检视
自 2016 年“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启动以来,全国高校积极推进和大胆创新,一线教师纷纷响应,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两年多的实践探索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不少成绩,但也暴露出目标不清、制度匮乏、能力不足、方法失当等问题。
1.“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模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重要维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传统思政教育主要依托“思政课程”。高校对“思政课程”价值评估、目标定位等都有着非常清晰的把握,但对于“课程思政”却不那么清楚。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准、目标不清等根本问题,导致教学改革建设质量不高、教学成果偏少,无法满足“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2.“课程思政”缺乏系统制度保障
部分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时比较盲目,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主要表现为领导和组织制度缺失、激励制度缺失、考核机制缺失等。离开学校党委支持,离开了高校党委主体责任践行,“课程思政”变成教师个人“独角戏”易导致“课程思政”建设被搁置。
3.“课程思政”存在输出障碍
“课程思政”改革鼓励和要求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积极投身于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伟大事业中。目前就参与人数上来看,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重视和行动。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育人、传道授业方面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专业课教学纯粹只负责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对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持反对态度。专业课程“思政”水平还有待提高,甚至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将专业课上出“思政味”。不知如何挖掘和有效融入,硬性做简单加法,无法达到价值引领效果。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养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水平高低。如何加强教师思政输出能力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4.“课程思政”缺乏深度和温度
“课程思政”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而当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却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在思政元素挖掘上不够深入,方式过于单一简化、在结合技术上不够高明,存在“生拉硬拽”现象,这显然违背了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初衷。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优化策略
1. 牢牢把握“课程思政”基本规律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必须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秉承教育为人民服务,扎实推进基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一般规律决定了“课程思政”必然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进行科学谋划、精心设计与砥砺前行。
2. 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制度建设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的工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完善制度设计,主要包括“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和组织机制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建设与考核机制建设等内容。在领导和组织机制建设上,学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职能部门进行组织实施,启动校内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征集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打造一批精品课,发挥“精品课程思政”项目的示范效应,形成课程育人的良好氛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把“课程思政”目标和要求明确化。高校要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强调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职业精神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指标向教师传递“课程思政”要求与导向,引导教师实现观念与行动的双重转师资变,助推“课程思政”走向深入。
3. 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输出水平
首先,教师必须有高度德育意识,在专业课程讲授中应该注重主流价值观引领。教师要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嗅觉,以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其次,教师必须有卓越的德育能力。“课程思政”不是硬性灌输,不是空洞说教。“课程思政”需要教师把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职业精神等内容与专业课深度融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方法,教育及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高校在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搭建平台的同时,也要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通过组建课程思政推广教学团队,形成课程思政制度和辅助机制,辅助专业课教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4. 着力优化“课程思政”输出方案
建立和实施基于专业特点的导师制“思政育人”制度,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拓展“课程思政”深度、广度和温度。从新生入学起可以给每一名大学生配备导师,通过师生间日常学习、生活交流,迅速拉近高校教师与学生距离,为后续“课程思政”开展和深入打下坚实情感基础。“课程思政”除了要利用好课堂时间,更要关注和抓实课堂时间之外的思政教育。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有效应对因课堂时间限制导致的德育”断裂“和”碎片化“。
“课程思政”教学应体现时代性与特色性。“课程思政”绝不是“纸上谈兵”的无用之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化需要与大国之治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职业发展相结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国别性、时代性与进步性,围绕家国情怀、道德追求、奉献精神、职业精神、法治信仰等方面展开。此外,“课程思政”也绝不能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校本思政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优化必须强调实践教学,重在学生的能力输出。“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输入式学习基础上开展输出式学习,利用专业课题研究、专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职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上,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追求与职业精神。在优化”课程思政“输出方案时,教师应以输出式学习模式为主导,构建以理论教学、职业实践、课题研究、社会观察、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真正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效能。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新时期的高校应深刻认识“课程思政”时代价值,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断创新。强化课堂主阵地的主流价值引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陈赞宇.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N].光明日报,2018-09-20.
[2]林爽.我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管理机制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
[3]李江.领航课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
[4]曾春妹.课程思政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J].文教资料,2019(12).
[5]涂昌儒.农村中学德育碎片化走向自觉化的策略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