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研机制研究
会计学院 李英男
“课程思政”对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课题基于知识管理的视角,着眼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知识互补,构建起基于知识共学共研共享的教研活动运行机制。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党的领导是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立德树人是根本,制度落实是保障,课堂讲授是主渠道。
一、本课题的提出
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内容、方法、功能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已成为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的举措。
目前,基于课程思政的教研活动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师的知识“区隔”,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各行其是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的“割裂”,进而影响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基于此,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不同知识结构,通过建立在教师个人与教研室团队基础上的共同愿景,激起和管理教师对教师知识的主观需求,建立教师知识生成、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的运行流程,既帮助专业教师学习思政知识、解决专业教师知识之需,同时思政教师也能从教研活动中了解到专业知识。如何更好地运用这种教研机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急需总结、提升,一些问题急需查找、破解。如何更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作用的研究已成为该项工作在江苏财经深入推进的重点之一。
二、本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研究方法
(一)指导思想
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实“课程思政”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办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思辨分析法:通过对现有的与本题相关的研究进行分析,力图找出不足切入本研究。以知识管理为视角,对知识、教师知识以及知识管理在教研活动中的运用进行思辨分析,随而构建起以知识管理为理念和方式的课程思政教研机制。
2、访谈法。主要用于通过访谈课程思政项目教师,了解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知识“壁垒”,以及面向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知识管理的教研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归纳法。在理论论证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归纳提炼出适合思政课程建设的教研机制。
三、本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20年6月~2020年7月)
首先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20年8月~2020年11月)
实施课题,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修改、完善方案,确保课题各环节扎实有效,形成阶段性成果。
(三)总结阶段(2020年11月~2020年12月)
整合形成的研究成果,征求专家意见,并力求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四、本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一)界定课程思政教研组知识管理的涵义
课程思政教研组,由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组成教研组团队。教研组中包括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课知识、思政教师的思政知识、以及由教师个人将自己的个人教师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以适当的形式和载体输出上升为可供教研组内其他教师共享的团队知识。在教研组内,每个人都可以外化自己的知识,分享自己的知识,最终实现团队知识的组合化。
(二)归纳出课程思政教研组建设的思路
1、强化课程思政教研组知识的战略管理
不仅要在组内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教研组指导思想、制定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还要利用教研组的团队活动帮助教师实现个体的发展规划。
2、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
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建设以信息资源为中心、以服务教师为目标的网络教研平台,具体包括搭建按科学分类思政元素库,与思政元素相匹配的按专业、课程建设的思政资源库,课程思政教学督导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元素维度的普通教师、学生评估及相关画像、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大思政教育数据分析平台等等。
3、营造课程思政教研组文化
教研组将促进学生学习作为终极目标,强调所有的成员要拥有共享的愿景、价值观并采取支持性的领导方式。作为教研组研究的重要着力点,课程思政教研组必须营造属于课程思政教研组的团队文化,实现学习共同体。
高校在建设课程思政教研组文化时必须以树立科学的教研价值观为核心。教研价值观是教研组全体成员普遍认同、指导每位教师教研行为的价值标准和准则,是教研文化的灵魂。
五、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以知识管理为视角对教研活动建设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拓宽教研活动研究的视野,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知识壁垒”问题,增强课程思政建设中教研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现实的意义来看,构建起以知识管理为理念和方式的教研机制,可以为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教研活动开展及至学校基层组织管理提供新的有效视角、思路和方法。其直接的价值在于教研活动的管理效益,间接的价值在于教研活动中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知识的共学共享,以及由此产生的能力共进。
六、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不足之处
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课程思政教研组的理论基础,对进一步发挥教研组效用、将思政点融入到专业知识,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限于本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认知能力和实践范围的局限,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首先,很多老师不愿意无偿分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既费时又费力。学校如何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否有必要将知识共享作为评价教学业绩的指标之一;其次,建设以信息资源为中心、以服务教师为目标的网络教研平台,这需要学校在物质、人员、技术、制度各方面的支持。这需要全员参与、执行有难度;最后,在如何培养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能力及有效途径方面的探索还浅尝辄止。
(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课题组仍将继续关注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研究的方向是将构建立体的课程思政教研组知识管理体系和信息化学习平台用于实践;通过课程思政教研组的实施,对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外延,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局面”,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探索,这对于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让党的旗帜在教育阵地上高高飘扬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并且将课题研究形成的课程思政教研机制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