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在逻辑研究
法律与人文艺术学院 李 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承载着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内涵
所谓同向同行,指的是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切实体现出强大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并且让思政工作可以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应该将思想教育工作放在课程教育目标的首位,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培养更为广泛的爱好和价值取向[1]。
我们从两方面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内涵进行解读:一方面思政课程需要借鉴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教学活动,不仅体现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更是涵盖了教学的整个环节,渗透在各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思政课程的价值深度挖掘,让学生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丰富科学文化知识,自觉提升政治觉悟;另一方面,各类课程要积极运用思政课程理念,对其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不断挖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有效运用的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道:“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历程,就有诸多血河对教育事业如何教学生做人进行了阐述,如《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可以说,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帮助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能够答疑解惑,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人格,教他们做对社会发展有价值的人才。事实上,同向同行也是实践和认识的问题梳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我们只有清楚两者的差异和不同,才能有效将两者融合运用,切实发挥对教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需要注意的问题
确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体意识是反映这两者共同存在的社会意识,包括共同建设课程的共建意识、共同发展课程的共担意识、共同享有课程发展成果的共享意识等。共建意识的身份阐释、共担意识的责任明晰、共享意识的利益诠释都基于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基于多元一体的身份归属,守望相助的命运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共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集命运、责任、利益于一体。只有明确共建意识、共担意识、共享意识,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有的精神家园,才能推动两者同向同行。
理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辩证关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不可偏废其一或将二者分割开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了新的要求,即协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教书育人中真正实现思政课程的全面、立体教育,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手段和呈现方式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当下的青年学生更倾向于在专业训练过程中、在专业能力养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素质提升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要吸引广大学生,思政课程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内在需求。
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内涵。同向同行实质上是认识与实践的问题,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性问题。“同向”是“同行”的前提,“同行”是“同向”的目的。我们既要明确“同向”的重要性,又要明确“同行”的现实性、可行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保持“同向”,才能为“同行”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仅对专业课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同时也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所有课程,融入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路径
推动教学方式创新。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凸显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针对课程思政,教师不宜硬性灌输、生硬地直接给出结论,而应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基础上,把家国情怀自然渗入课程的方方面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谈话、讲授、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不断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要求提高主体意识,考虑个体差异,改变被动灌输、消极接受的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学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等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
增强同向同行的文化认同。认同是一种心理上的肯定、情感上的趋同,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心理排斥、距离和隔阂,是共识达成的前提。增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文化认同,就是要在立德树人中形成对教学文化的感同身受、情感体验、心理归属,这是基本价值观的肯定性体认,是凝聚教学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的必经之路,也是党和国家以制度安排的形式向认同主体系统灌输主流文化的主导路径。增进文化认同,既要深入挖掘、大力推广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创新,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注入新活力、新内涵。当前,我们必须在尊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差异中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融共生、和谐发展。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是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共鸣或协同。当前,社会信息化正在改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方式,思想与观点的交融成为二者同向同行的“关键一招”。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在集体转型为“观点频道”,我们必须突出思想内核,把传播思政课程的理论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将课程思政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程的素材、话语,用思想的力量、价值的力量提高同频共振质量。我们要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找到契合点,将思政课程融入专业课程,让每门课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形成同频共振效应。新时代,我们应开阔视野,加大“请进来”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树立开放理念和包容胸怀,增强战略思维能力;要跳出传统思政课程视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思政滋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使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素质不断适应全球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