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与制度构建的实践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潘亚兰
1“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
“课程思政”虽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与所有的新事物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从摸索试水到发展成熟总要面临很多问题。在追求先进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人们并不惧怕问题的出现,因为只要知道症结所在,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就能快速促进教育理念的发展。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在理念、制度、资源运用、协同推进等方面仍面临困境。
1.1理念未深入人心
“课程思政”倡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在细节中渗透、于细微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但部分高校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理念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未贯彻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原有固化思维限制。各科课程老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该由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育人功能。2)只重“授业”不重“传道”。教师的职责是“授业传道解惑”,是“教书育人”,但部分教师只重视“授业”和“教书”,拆分了教师的职责、教育的作用,只重前者,忽视后者,是一种渎职。
1.2制度尚待完善
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状态、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行为表现,种种现象促使这一教育理念的诞生,它是源自实际、源自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课程思政”建设缺少相应的统筹规划、长远设计及配套制度,主要体现为标准不规范、机制不完善。1)标准不规范。由于处于摸索试行阶段,即便以往某些教学理念的推行取得了宝贵经验、建立了成功模式,“课程思政”建设也无法照搬照抄,可借鉴性十分有限,而“课程思政”自身的建设标准尚未出台,必然会使“课程思政” 的建设进程有所延误。2)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是领导重视不足,未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没有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导致“课程思政”领导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因“课程思政”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思想认识、理论研究和经验模式都有待深入研究、归纳总结,故而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工作机制。
1.3资源运用不足
长久以来,高校各类课程教师将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专业讲授上,德育意识欠缺不仅制约了他们德育能力的发展,还使得他们不善于挖掘课程中涵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忽视高校各类课程教师的育人作用,必然导致教师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教师不能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那么该从何入手进行“课程思政”?只能白白浪费了课程中蕴含的宝贵资源;教师只关注学科,对外界的时事热点缺乏关注、对地方资源完全漠视,使得本来能对学生思想意识产生教育意义和积极影响的社会资源也成了摆设。
1.4协同推进欠缺
思想决定行动,高校各类课程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导致立德树人的职责落实不到位,课程的德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甚至影响到了“课程思政”建设中协同推进的大局。1)教师缺乏互助配合。“课程思政”尚处于运行初期,高校各类课程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的经验,亟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教师为其提供思路、开拓思维,双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但现阶段并未做到这一点。2)课程缺乏融会贯通。高校课程涵盖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课程就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育人功能,因此容易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状态,使得课程之间没有交集、无法协同,“课程思政”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2“课程思政”实施的体制机制
2.1动力机制
(1)教育体制改革的牵引动能:“课程思政”不仅能够表现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意志,也是也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体制改革的行动呈现。“课程思政”的推进和探索是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同样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创新育人的实践探索。此外,“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破除以往的体制机制障碍,离不开教育体制改革作为牵引动能,从而培育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人才。
(2)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推进动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需要“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来说,思政课程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前提,促使学子增长见知,加强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学子身心教育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推进动能。
(3)队伍建设的激励动能: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它各类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力量。并且,教师的水平高低以及教学积极性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改革的质量,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以及对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2.2监督机制
(1)资源整合,监控教学运行管理质量:“课程思政”的展开需要多个学科协同配合以及每门学科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实践创新要以理念为基础,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都应当破除陈旧观念,将教育教学改革放在首位,拥抱开拓精神,摆脱思维束缚,把上级的决策、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协同合作,融合课程特色优势:发挥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能动性,有效利用已有资源,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门类学科有所融合的地方。在教师之间,应当加强交流、互相监督,将培育学生成才放在首要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成才特点,除了熟悉所教课程外,对其它学科、其它领域的相关知识也应当有所涉及,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并将这些知识熟练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上,从而增加课堂的感染力。
(3)科学督导,强化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在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教学督导制度执行,对于课程政治纪律不容马虎。在教室的评价机制中融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情况,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制定专门的考察细则,并最终反馈到教师的业绩当中,从而强化教师的使命感。
2.3评价反馈保障机制
(1)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是“课程思政”工作模式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应道结合本校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评价体系,促使教学重心转移到“立德树人”的方向上来。在评价机制上,可以采用教师学生双向打分的制度,具体可以对教学满意度以及最终教学效果进行打分。
(2)服务于教学质量评价价值的实现:为了让评价机制的具有实际的作用,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体现在评价的最终反馈上,所反馈的内容又促进教学的改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价值。
3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构建
3.1更新理念,明确标准
“立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课程思政”工作模式中首要任务就是:更新理念,明确标准。高校从育人的角度出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谁培育怎样的人”,将视野摆放国家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明确“育人”与“育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职责。对于各类课程的教育理念要进行更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有机的融入到其它各类课程的教学当中,让专业课程不仅能够育人,更能立德,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传达的一体化。“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也应当是各门课程评价机制的参考标准,构建育德与育才有机融合的工作模式,进而培育出拥有良好品德、专业技术能力、国家集体荣誉感以及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3.2构架制度,协同育人
制度的构建是“课程思政”有效展开的基本保障,构架制度是促进协同育人的有力条件。为了构建高校教育的新格局,各部门之间必须协同合作,打破交流的壁垒,让全员全教师都能够有效的参与到“思政课程”工作模式的构建当中,从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高校党委作为领导层,在组织机构以及完善机制方面,必须将学子的成才作为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关考核规定。为了将其它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并行育人,相关专业教师应当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课程体系。此外,教师在育人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深入教学改革,丰富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正确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反复摸索思考的问题。
3.3体系科学,资源建设
科学的体系,丰富的思政资源是“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构建的核心。针对思政元素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发挥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作用,同时改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理清其它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要注重突出价值引领、创新精神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在校园内外,打通课上课下,将专业实习与思政相结合,实现多主体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政思想。因此,高校需要构建资源对话平台,方便思政教师同其它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监督,发挥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的实际效用,并将其影响力辐射到各个方面。所以对于各门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掌握相关课程知识体系外,还需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专业课程,并具有将其传授出去的能力,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实现“课程思政”的实际效用。
3.4动态评估,调整优化
如前所述,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是“课程思政”工作模式有效展开并持续调整优化的有力保障。评估机制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只有完善的激励体系才能促进教师的积极性以及责任感。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除了建设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外,还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建立动态的评价制度。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从考察政治方向出发、评判其挖掘的思政元素是否合理、教学是否科学严谨、最终教学效果与预期的差距等等。最后学生以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以及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参考,进行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制度,双向评估“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实践效果。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体系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实现专业课程隐形育人向显性育人的转变,实现思政教师育人责任转化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将是高校探索未来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