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晶晶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也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本课题从分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意义入手,总结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困境,探索完善课程思政实践的新路径。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也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其必要性和意义,这是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将会有助于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入脑、如心,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构建全面育人的环境,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上海高校率先实行课程思政开始,其他地方许多高校也纷纷踏上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之路。然而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有待提高;“微时代”下传统教学模式应变不足;课程思政落实机制不够完善。为了使微时代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得成效,我们探索微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并且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率先垂范,去影响学生,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增强“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二)运用微时代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思政。(三)完善课程思政的落实机制。
二、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第一,梳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意义。主要从“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和概念两方面入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所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这一名词应运而生,它的提出能够有效解决“德”“能”教育分离的问题。“课程思政”是指除思政课程之外的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藏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既进行专业课程教育,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是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将会有助于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入脑、如心,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构建全面育人的环境,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从高职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着眼,总结当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存在的问题。从上海高校率先实行课程思政开始,其他地方许多高校也纷纷踏上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之路。然而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有待提高、“微时代”下传统教学模式应变不足、课程思政落实机制不够完善等。
第三,从多个角度探索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并且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率先垂范,去影响学生,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增强“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运用微时代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思政,通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的融合来推进课程思政。完善课程思政的落实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评价体系。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公开发表,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并提供新思路、新视角和一定的理论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课程改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利于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实现育人效果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