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专项课题——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检视与优化策略

发布者:彭敢发布时间:2020-12-22浏览次数:12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检视与优化策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婷婷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课程思政发挥着隐性德育的功能,有其独特的思政育人元素、育人主体、育人方式和育人成效,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观察并检视当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目标不清、制度匮乏、能力不足、方法失当等主要问题。要改变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需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准确定位课程思政的目标,从构建制度保障、师资水平提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扎实推进基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与思政课程这一显性方式不同,课程思政发挥着隐性德育的功能,有其独特的思政育人元素、育人主体、育人方式和育人成效,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基本精神,准确定位课程思政的目标,观察审视当下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深化提升课程思政的制度效能对今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新审视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主要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目标、课程思政的结构要素两个基础问题展开研究。梳理和阐释何谓课程思政?一般来说,课程思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包括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传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育人理念、行为和课程体系。狭义的课程思政则主要是指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行为和专业课程体系。新时期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高校需要紧紧抓住专业课程思政这个关键环节,利用专业课程贴近现实、元素丰富、代入自然、感召力强的显著优势,通过深入挖掘隐藏在专业、职业背景里的爱国主义、民族自信、社会责任、社会公德、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把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实现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回应时代、效果突出、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高校应着力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经过系统推进和持续努力,生成一批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性文件,确立一系列支撑课程思政的领导、组织、激励、考核制度,建设一支乐于善于传播课程思政精神的精良师资队伍,打造一批反映课程思政水平的精品课程与项目,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提出课程思政的结构要素命题。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课程思政的构成要素主要涵盖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环体以及技术元素。其中,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是从事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教育的客体是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的大学生。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家国情怀、道德追求、职业精神与法治精神等思想。更加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指标建设体系。

第二,从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着眼,检视当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与问题。明确指出自2016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启动以来,全国高校积极推进和大胆创新,一线教师纷纷响应,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中,把专业课上出了思政味。两年多的实践探索让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暴露出包括目标不清、制度匮乏、能力不足、方法失当等在内的很多问题。

第三,从多个视角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优化建议。首先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其次要系统推进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最后要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输出水平,着力优化课程思政的输出方案。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输入式学习基础上开展输出式学习,利用专业课题研究、专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重大问题上,以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追求与职业精神。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检视与优化策略》公开发表,正视和回应了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在法律专业教学领域发挥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与思政课程一道共同构建了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