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检视与优化策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婷婷
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课程思政”发挥着隐性德育的功能,有其独特的思政育人元素、育人主体、育人方式和育人成效,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观察并检视当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着目标不清、制度匮乏、能力不足、方法失当等主要问题。要改变“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需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准确定位“课程思政”的目标,从构建制度保障、师资水平提升、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扎实推进基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与“思政课程”这一显性方式不同,“课程思政”发挥着隐性德育的功能,有其独特的思政育人元素、育人主体、育人方式和育人成效,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基本精神,准确定位“课程思政”的目标,观察审视当下“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深化提升“课程思政”的制度效能对今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新审视“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主要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目标、课程思政的结构要素两个基础问题展开研究。梳理和阐释何谓“课程思政”?一般来说,“课程思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思政”是指包括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传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育人理念、行为和课程体系。狭义的“课程思政”则主要是指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教育理念、行为和专业课程体系。新时期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需要紧紧抓住“专业课程思政”这个关键环节,利用专业课程贴近现实、元素丰富、代入自然、感召力强的显著优势,通过深入挖掘隐藏在专业、职业背景里的爱国主义、民族自信、社会责任、社会公德、职业精神等思政元素,把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实现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回应时代、效果突出、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高校应着力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经过系统推进和持续努力,生成一批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性文件,确立一系列支撑“课程思政”的领导、组织、激励、考核制度,建设一支乐于善于传播“课程思政”精神的精良师资队伍,打造一批反映“课程思政”水平的精品课程与项目,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提出“课程思政”的结构要素命题。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课程思政”的构成要素主要涵盖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环体以及技术元素。其中,“课程思政”的教育主体是从事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教育的客体是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的大学生。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家国情怀、道德追求、职业精神与法治精神等思想。更加明确了“课程思政”的指标建设体系。
第二,从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着眼,检视当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与问题。明确指出自2016年“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启动以来,全国高校积极推进和大胆创新,一线教师纷纷响应,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中,把专业课上出了“思政味”。两年多的实践探索让“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暴露出包括目标不清、制度匮乏、能力不足、方法失当等在内的很多问题。
第三,从多个视角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优化建议。首先要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基本规律,其次要系统推进“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最后要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输出水平,着力优化“课程思政”的输出方案。“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输入式学习基础上开展输出式学习,利用专业课题研究、专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重大问题上,以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道德追求与职业精神。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成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检视与优化策略》公开发表,正视和回应了新时代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在法律专业教学领域发挥了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与“思政课程”一道共同构建了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