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与方法研究
——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
经济管理学院 李 洁
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至今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基本都是集中在课程层面与思想教育的融合。具体到专业层面,还未形成比较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这项工作的开展,涉及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各门课程教学标准的修改,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合作。更会涉及到课程思政体系效果的评价,以及如何进行考核。这些方面从目前来说,尚未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标准,还要依赖于实践中的逐步探索。
目前,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面向外贸领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国际市场的开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合作。结合《职教20条》等文件,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应该建立“懂经济、知世界、精技能、有操守、爱祖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德技”并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是以书面考试或者操作技能的形式来体现。通过这些考核方式,可以使授课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掌握。但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之后,就会出现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即,思政目标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如何进行考核,怎样确定思政目标完成还是没有完成等问题,缺乏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课程观,最终所要实现的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于课程的理想效果。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就业后,可能会与各个国家的商人之间发生业务联系,在对外交往中,他们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可能更容易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冲击。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当注重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诚实信用精神。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顶层设计,全员参与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其一就是全员育人,那么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承担专业教学的相关教师及学校领导甚至是学校的每一名教职员工都应该将思政教育看作是与己相关的事情。而区别在于,不同的教职员工有不同的岗位特点,对思政教育的开展应考虑其岗位背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2梳理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来看,在课程设置方面明显偏重于技能的培养。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所开设课程中,已经开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只有《经济学基础》一门课程,其他的思政教育基本集中于全校统一开设的思政课中,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中特》等课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在后续的工作中亟待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课程设置中更新一些内容。二是在现有课程中继续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
3坚持不懈,培养优良校风和学风
校风和学风,是学生入学后的“大环境”,校风与学风积极向上,课程思政往往更可能如春风化雨般给学生以滋养。古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定要提高学校的治理水平,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才有可能形成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
4开拓思路,全面提升学生思政水平
高等教育要全方位育人,就不必把思政教育定义在狭义的课程教育当中。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演讲比赛、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放给学生参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恩来精神的熏陶,等等,不一而足。
5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这就需要广大的专业课教师,除了加强理论学习之外,更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着手,把教书育人与自身修养的提高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言传身教。
6做好质量管控,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课程思政要落到实处,离不开实施过程中,对质量的监控。我们认为,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质量监控体系。要明确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课程必须满足的硬性条件,比如课程的开设条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课程标准、教学团队标准与要求等等。
二是建立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相关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建立,是制度保障的重要内容。只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符合课程思政特点的评价体系与标准,才能有效促进广大教师进行探索与实践的积极性,才能使“课程思政”朝着更理想的方向前进。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兼顾教书与育人两个方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