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刑事诉讼法
法律与人文艺术学院 甘渭花 于兴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刑事诉讼法》课程是我院法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生从事诉讼实践业务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多处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整个课程的学习离不开人权保障、犯罪惩罚、冤假错案这些关键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长期以来一直重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经过几轮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完成了刑事诉讼法课程思政改革项目。
一、任务实施情况
《刑事诉讼法》课时64课时,在大二第二学期授课。该门课程自法律专业创建以来一直开设,主讲教师甘渭花老师目前已经承担过十三轮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历史悠久,教学经验丰富。课程已经具有完备的教学标准与教学资料,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
但是,在历年教学中,主讲教师发现,由于涉及的是刑事司法领域,因此,学生们对于出现的一些冤假错案有较为偏激的认识,进一步对我国的司法体系与法治环境多有微词。因此,在本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之前,主讲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已经有思政元素的融入,但是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
本次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将历年涉及的思政元素的融入形成体系化的教学设计,并对教学过程中的新的体会予以总结形成论文,在考核中正式加入了过程考核的思政元素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思政考核。
整个项目实施顺利有序完成,如期达成目标。
二、具体思政融合措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体的思政融合措施包括:
第一,教学标准的制定中加入思政结合点。对《刑事诉讼法》课程标准中的能力培养目标及主要授课内容都进行了修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2、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思政教师接轨,互通有无,吸取思政教育优秀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与《刑事诉讼法》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相结合。
3、教学内容的改革
具体措施为:对照课程思政结合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尤其是学生思考讨论的内容进行补充。
4、教学理念的改革
具体措施为:将《刑事诉讼法》课程思政作为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工作来看待。对授课的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将《刑事诉讼法》课程变成学生树立理性思维,塑造正确的法律职业道德理念、职业信仰、职业思维的课堂。
三、项目成果
1. 制定了一套新的具有思政教育目标的课程教学标准。
通过对课程内容、行业企业岗位目标进行系统分析,提炼课程内容及职业理念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素质教育、人才品质培养的要求,结合思政理论和教育方法,制定了具有思政教学目标的《刑事诉讼法》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明确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
2.完成了相应思政结合点内容的全新课程设计,包括教案与课件。
根据制定出的新课程标准,重新制作了相关思政结合点章节的教学设计,包括课件与教案。在教学课程思政点的教学设计中,第一,将思政教育点细化到教学单元设计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除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外,还要加入思政教育培养目标。另外,在教学手段运用上,要结合思政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使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在教学手段和资源运用上实现高效优质统一。
3.在课程考核评价中引入了思政教育内容与思政培养目标的评价,形成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刑诉法课程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基础上,在过程考核部分加入思政教育内容的改革形成性考核,主要通过小组讨论及课堂讨论、课后思考提交个人感悟等形式,考核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热点案例时的大是大非意识。在终结性考核中,刑诉法一直以案例考核的形式进行,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在案例考核时,加入了对学生主观意识、精神风貌及思想政治立场的主观题目考核。
4.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文三篇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完成课程思政研究论文三篇(待发表),其中两篇已经通过专家评审。
5、优秀学生心得与作业一套
针对特定专题所收集的优秀学生心得体会与作业一套。
四、反思与总结
本次教改项目实施过程中,适逢疫情期间,对于项目实施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实施条件,可以利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引导学生看到伟大祖国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看到在此过程中的党的领导水平的提高、法治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教学效果因这特殊的时刻分外良好。
但是也带来一定的问题,就是一些项目无法实施,例如小组讨论,上台演讲等。由于信号等原因,上课过程中组织的几次讨论效果一般,经常因为听不见而中断,也没办法留存影像资料。
在今后的刑事诉讼法教学中,要不断挖掘更多的思政教育结合点,通过专业学习提升思政素养。